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欢迎您
人才培养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2021级开始适用)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电子信息学院培养类别学术型硕士
学科代码080900适用年级从2021级开始适用
学科介绍
及研究方向
     学科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和方式,以及包括信息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种应用问题。由于新型信息功能材料、集成电路新技术、光量子与纳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光电子器件与芯片制造技术功能和规模的革命性进展,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正在向高速、绿色、集成、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本学科2011 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2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1人,建设了江苏省ME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射频与微波毫米波重点实验室、半导体器件和可靠性分析实验室、MEMS芯片设计测试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能够有效支撑本学科的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新型信息功能器件、电路及系统,包括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以及物理电子学等。
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研究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世界一流创新性型领军人才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杰出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要求如下:
    1、思想品德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远大抱负,并将自己的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
    2、学术能力要求
    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动手与自学的能力,可以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工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能够胜任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等单位的教学、研究、产品研发及其相关工作。
    3、学术诚信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具有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和勇攀科学高峰的钻研精神,热爱科学研究。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本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学分要求  硕士:总学分≥ 32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 29 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
学期
硕士备注
公共必修课:
硕士9学分
留学生6学分
2199900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36必修港澳台、留学生可免修
21999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18必修
17999999基础英语354必修
17214023专业英语354必修
17999015汉语472
留学生必修
17999016中国概况236
学位核心课:
硕士≥16学分
21214001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354必修
21214002集成电路制造技术354必修
21214006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118必修
21214003计算方法354选修5选3
21214004现代半导体器件物理354选修
21214005微机电技术与微系统354选修
17214008电路设计与仿真354选修
17214020射频与微波工程354选修
学位选修课:
≥4学分
21214007半导体光电子学354选修
17214012基于SOPC的芯片设计354选修
17214018嵌入式系统354选修
20214003物联网原理与应用354选修
17214027微传感信号检测与处理354选修
非学位选修课17214019人工神经网络354选修
21214008随机过程354选修
21214009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54选修
21214010矩阵理论与方法354选修
21214011最优化理论与方法354选修
必修环节:
3 学分
17214003学术活动2/春秋必修
21214012读书报告(实验室组会)1/春秋必修
其他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内容或要求考核时间及方式
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或本人的研究特长,与导师协商确定论文选题,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书。
    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科研进展情况适时向电子信息学院提出开题申请,经导师(组)确认其科学研究记录的真实性后,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递交开题报告申请书和科研记录本。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收到本单位研究生开题申请后两周内召开分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成立(各)考核小组,并指定一名二级学科专家为考核小组组长。考核小组负责相关学科研究生科研记录核查、开题报告评价等。
   考核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长主持开题报告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考核小组成员3-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所在的考核小组成员。考核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记录和整理研究生开题报告会的相关材料。
  硕士研究生应在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考核之一。中期考核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考核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课程学习、论文进展及科研创新能力等培养情况。
   硕士研究生经导师(组)确认其科学研究记录的真实性后,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递交提交成绩单、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录用函、科研记录本、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接到本单位研究生提交的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两周内召开分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成立(各)考核小组,并指定一名二级学科专家为考核小组组长。考核小组负责相关学科研究生材料审核、中期考核评价等。
   考核小组设组长1名,由组长主持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小组由硕士生导师以上专家组成,成员3-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导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所在的考核小组成员。考核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记录和整理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相关材料。
  硕士开题满6个月可以申请中期考核。
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选听15次学科进展类讲座,将书面记录和撰写的心得体会交导师签字认可。  在论文送审前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认定学分,并存档备查。
读书报告(实验室组会)    建立读书报告制度,研究生定期进行交流;对实验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建立实验室组会制度。实验室组会至少两周一次,并将其记录在科研记录本。导师必须参加学生的实验室组会,并负责对其进行考核与评价。   在答辩前一个学期末将经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交学院审核后给予相应学分认定,并存档备查。
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可以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体育类项目竞赛、体育类讲座、体育类教学课程以及常规性的体育锻炼等,或是参与校内外举行的各类体育赛事(如校运会、马拉松等)、社团体育活动等。    研究生登录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对应版块录入活动信息,学院负责审核。“体育教育”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体育类活动不低于36小时,原则上在一学期内完成。
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包括选修美育课程、参加美育讲座、参与美育研究和美育跨界主题的双创项目,如“挑战杯”、“互联网+”、“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等,或是参与校内外举行的各类艺术竞赛、艺术社团活动(包括音乐、美术、歌舞、戏剧、戏曲、朗诵、摄影摄像、影视、书法等)。    研究生登录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对应版块录入活动信息,学院负责审核。“美育教育”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选修一门美育课程或参与不少于10场活动,并系统提交一份美育体验报告,毕业前完成。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兼职实验室安全监督员、实验室卫生、工作坊或各类教学设施卫生、校园环境整治等,以及组织研究生开展各类专业实践、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     研究生登录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在对应版块录入活动信息,学院负责审核。“劳动教育”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不低于36小时,原则上在一学期内完成。
分流机制  在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等各个阶段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机制,加强阶段性考核,严格把控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应对经济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
   2、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在本门学科上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作者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
   5、学位论文完成后须在正式答辩前采取“双盲”方式送评阅人盲审,盲审专家由第三方平台从相应学科建设水平高于我校的高校或科研院所选聘。硕士学位论文由3位具有本学科(类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外单位副高级及以上专家盲审。凡硕士学位论文盲审专家评定等级有“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应根据盲审专家意见作重大修改或重新撰写(有一个不合格至少修改三个月,两个及以上不合格至少修改半年,且不得超过我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方可重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修改或重新撰写的学位论文原则上须送原盲审专家重新评阅。研究生论文盲审合格后方可组织其参加答辩。
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5人组成,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于3人,正高级职称的专家应占多数,申请人的导师不得聘为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研究生实行学位申请制,具体按《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本学科主要文献、目录及刊物
序号著作或期刊名称作者备注(专业/选读/必读等)
1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专业
2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专业
3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 Systems I
专业
4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 Systems II
专业
5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专业
6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专业
7Circuits,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专业
8电子与信息学报
专业
9声学学报
选读
10仪器仪表学报
选读
11光学学报
专业
12物理学报
专业
13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选读
14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专业
15传感技术学报
专业
16电子学报
专业
17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专业
18Science Bulletin
选读
19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Behzad Razavi选读
20Device Electronics for Integrated CircuitMuller Kamins选读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苏州市十梓街1号(215006)    电话(传真): 0512-678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