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改

苏大课程教改项目的建设目标确定为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集成化(Integration),简称3I工程。包括: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微课程(群)建设项目、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通识选修课程建设项目。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

1. 申报范围及内容

(1)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或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主要涵盖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管理、创业基础、项目管理、领导力与团队、创业与法律、市场与运营等方面的课程。该类课程纳入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管理。

(2)创新创业特色类课程

聚焦某一学科领域或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指导的课程,旨在培养对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有兴趣或有特殊专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新能源领域创业、IT与互联网创业、医疗保健产业创业、文化传媒创意创业、制造业创业等。该类课程纳入学校专业选修课程管理。

2. 申报条件

(1)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或教学的经历;或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创业计划大赛的经验;或有创业经历等;

(2)鼓励邀请校外知名学者、成功创业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合作授课教师。

3. 建设要求

(1)创新创业课程应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集成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2)建设课程网站,上传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创新创业案例、参考资料目录、视频资料等,搭建师生互动平台。

(3)2019年6月底前至少开课一学期,验收通过方可具备持续开课资格。

(二)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1.申报条件

(1)鼓励以专业为主线进行建设,申报课程所在专业需适合全英语教学。

(2)申报课程为非语言类课程,应属于《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2016级使用)中的大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也可以为反映学科前沿的专题教学;课程应选用优秀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使用自编讲义。

(3)课程教学对象为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国际学生和港澳台交流学生,教学语言为全英文。

(4)课程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且具有一年及以上国外留学、工作经历,具有在国外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经历者优先。鼓励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承担部分教学工作。

2.建设要求

(1)课程教、学、考全过程使用英语。

(2)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全英文教学资源的开发。

(3)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完成全程教学视频录制和全英文课程网站建设。

(4)将课程的专业词汇解释、重点和难点等制作成学习资料放至课程网站,条件成熟的课程建议将其录制成微视频,以供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以增强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5)课程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6)2018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阶段验收,通过2-3轮的教学实践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微课程(群)建设项目

微课程(群)项目是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的又一体现,它是以微课为载体,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学习和自测,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问题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1.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应是《苏州大学本科教学手册》(2016级使用)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建议每个专业充分考虑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是否充裕以及教学效果等因素,合理规划课程申报。

(2)负责人须为本校在职教师,并承担学校本科教学任务,有两年及以上的高校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较好。鼓励教学团队合作完成微课的录制,每位参与教师讲解自己最擅长的知识点,以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

(3)申报课程应充分考虑到课程所涵盖的知识类型是否适合以微课的方式呈现,其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微课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建设要求

(1)立项课程需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的测评方法,选择适合开展翻转式教学的知识点录制微课,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2)微课应集中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数量不少于20个,每个视频时长5-10分钟,所呈现的知识点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项目负责人所承担讲授的知识点数不得少于全课程的四分之一。

(3)建设课程网站,呈现相关的教学资源,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搭建师生、生生线上互动交流平台。

(4)做好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学习指南等教学资料建设工作。

(5)有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6)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

(7)2018年12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阶段验收,通过2-3轮的教学实践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立项后学校将统筹组织相关的培训和安排视频摄制工作。

(四)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

新生研讨课是借助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对问题进行讨论与探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重点是指导新生实现由高中学习到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转变。(具体说明参见在线申报平台)

1.申报条件

(1)一般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本科教学的教授(正高)担任课程负责人,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但团队总人数不超过2人,团队成员可以是副教授(或具有副高职称)。

(2)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一般不限专业,每个教学班人数为15-30人。

2.建设要求

(1)课程学分数为2,每学年至少开课1学期。

(2)教学内容应是教师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经验的总结,做到依托经典,追踪前沿;采用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无固定教材;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3)课程负责人对每个教学班的授课时间比例须达到50%及以上。

(4)2018年12月底前至少开课一学期,验收通过方可具备持续开课资格。

(五)通识选修课程建设项目

通识选修课程项目是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开设的,着力于学生的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责任感的公民。(《苏州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可参见在线申报平台)

1.申报条件

(1)2017年的立项重点为经典著作研读类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2)课程内容强调知识的内涵而非实用技巧;注重方法技能和思维训练,而不单是事实性知识;能够连接学科知识与人类经验及现实生活;难易程度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修读。

(3)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创新精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优秀,课程负责人每学期的授课量不低于50%;课程必须有不少于2人的教学团队(鼓励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授课),团队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且能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教学。

2.建设要求

(1)课程学分数为2,做到每学年多校区多班级开课。

(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强调课内外师生、生生互动和交流;课程提供适当水平和数量的参考文献供学生阅读,并将课外阅读量纳入考核要求;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注重过程化考核,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表现。

(3)建设课程网站,明确告知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安排、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方式等;上传相关的课程资源,搭建师生、生生线上互动交流的平台。

(4)2017年的立项课程将于2018年9月份投入教学,课程需在2019年6月底前至少开课一学期,验收通过方可具备持续开课资格。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苏州市十梓街1号(215006)    电话(传真): 0512-67871211